一、学科结构

       城市与环境学院以地理学为主体,包含生态学、环境科学、城乡规划等多个相关学科,具有理、工、文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学院拥有地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011 年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建设了首批生态学一级学科,2018 年成立的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生态中心挂靠城市与环境学院。2017年,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地理学和生态学两个学科首批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院有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环境与生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塞罕坝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学院继承了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界泰斗的学术思想,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活跃在地理、资源、环境、生态和城乡规划等各个领域,既推动着相关学科的理论创新,又为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师资力量

       城市与环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学科研人员8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含双聘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9名、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名、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青年)8名。学院还拥有“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创新群体”“中国陆地植被时空格局与生态功能”“区域环境污染的生态健康风险”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1个。

       三、人才培养

       城市与环境学院目前设有5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生态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城乡规划(五年制工科),新开设2个交叉学科专业方向:环境健康(挂靠在环境科学专业),国土空间规划(挂靠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约400人。

       学院设有7个硕士研究生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现有在读硕士生约209人。

       学院设有5个博士研究生专业:自然地理学、生态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现有在读博士生约286人。

       学院还设有地理学和生态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在“211工程”、“985计划”和“双一流”建设的支持下,学院的硬件条件得到了迅速改善,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奠定了基础。学院优化整合地球系统科学国家级国际合作中心及塞罕坝国家级野外台站,为学生的生态、环境和地理学的实习提供了条件。与相关学院联合建立的环境与生态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均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还建立了人地系统与环境遥感实验室,供学生开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设计方面的实验。

       学院拥有教育部遴选的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环境科学特色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三个专业入选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四、科学研究

       学院科学研究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近年内凝聚了三个重点研究方向:全球变化及区域生态环境响应、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学院不断夯实和发挥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整合和组织力量完成了国家在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生物多样性、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及生态健康效应、自然地理过程耦合与资源环境效应、人地耦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陆地表层系统模拟与集成等领域的重大科研任务。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两方面的科研经费接近。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委托项目。近五年,学院共获得科研经费超过4.6亿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每年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得到批准。

       近年来,学院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20年以学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在SCI和S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方精云院士、朴世龙教授、李本纲教授等曾在Science和Nature等顶尖刊物上发表论文。

       五、社会服务

       学院立足学科优势,面向国家需求开展社会服务,深度参与了气候变化应对、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国土空间规划、灾后重建、自然保护、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决策研究;开展世界地理和国别地理研究,为“一带一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积极参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制定,服务于部门和行业管理。

        学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8月10日正式签署协议,成立了北大城环-铁汉生态联合研发中心。该中心在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项目的生态价值评估、PPP项目的盈利模式及城镇化与智慧乡村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学院与国际机构进行深度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影响。与美国加州州立圣迭戈大学合作成立了“人地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与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继续合作支持北大-林肯中心。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高端智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融合地理学文理工交叉综合学科优势和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地理学的影响力,着力打造新型高端智库。在土地政策、城市治理、气候变化应对、城镇化等方面建设了多个高端智库,在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国土空间规划创新路径探索、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市土地政策、北京城历史文化保护和中轴线申遗以及雄安新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决策支撑作用。同时,参与起草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政策性文件和行业标准与规划的制定。

院长:贺灿飞

办公地点: 城环新大楼145

联系方式:+86(0)10 62768193       Email: hecanfei@urban.pku.edu.cn

分 工:主持学院行政工作、负责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

 

副院长:李本纲

办公地点: 城环新大楼449

联系方式:+86(0)10 62758502      Email: libengang@pku.edu.cn

分 工:负责本科生教育、实验教学

 

副院长:曹广忠

办公地点: 城环新大楼251

联系方式:+86(0)10 62750575      Email: caogzh@urban.pku.edu.cn

分 工:负责研究生教育、协管学科建设

 

副院长:王志恒

办公地点: 城环新大楼357

联系方式:+86(0)10 62760881      Email: zhiheng.wang@pku.edu.cn

分 工:负责科研、外事、博士后、信息化、实验室,协管国内合作/产学研

 

副院长:金  鑫

办公地点: 城环新大楼143

联系方式:+86(0)10 62768509      Email: jinxin@pku.edu.cn

分 工:负责财务、培训、国内合作/产学研、基金会、校友、房产

 

党委书记:彭  建

办公地点: 城环新大楼146

联系方式:+86(0)10 62750926      Email: jianpeng@urban.pku.edu.cn

分 工:主持党委全面工作、负责人事工作

 

副书记:陈耀华

办公地点: 城环新大楼252

联系方式:+86(0)10 62751175     Email: chenyh@urban.pku.edu.cn

分 工:负责统战、纪委/监察、工会、离退休

 

副书记:张新平

办公地点: 城环新大楼144

联系方式:+86(0)10 62759681      Email: xpz@pku.edu.cn

分 工:负责学生工作、组织、宣传、团委、楼宇管理、安全保卫、保密

中共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城市与环境学院委员会

书   记:彭   建

副书记:陈耀华、张新平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志恒、卢晓霞、刘   萍、李本纲、张新平、陈耀华、金   鑫、贺灿飞、曹广忠、彭   建、蒙吉军

 

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城市与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

主   任:朴世龙

副主任:贺灿飞

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开存、王学军、方精云、邓    辉、朱东强、刘   刚、张家富、陆雅海、林    坚、曹广忠、彭    建

 

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城市与环境学院聘任委员会

主   任:贺灿飞

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志恒、王学军、朴世龙、李本纲、林   坚、唐志尧、曹广忠、彭    建

 

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学位评定委员会 地理学分会

主   席:曹广忠

副主席:刘鸿雁、林   坚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长松、冯    健、卢晓霞、李本纲、汪   芳、杨家文、贺灿飞、唐志尧、彭书时、彭    建

 

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城市与环境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   任:贺灿飞

副主任:曹广忠、李本纲

成   员:邓    辉、冯    健、林   坚、刘   涛、卢晓霞、彭   建、彭书时、唐志尧、童   昕、万   祎、张新平、周   丰、朱   彪、朱东强

 

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城市与环境学院学生奖励奖学金评审委员

主   任:彭   建

成   员:曹广忠、冯    健、李本纲、林   坚、卢晓霞、彭书时、唐志尧、张新平

 

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城市与环境学院工会

主    席:陈耀华

副主席:刘   萍、蒙吉军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娓、王长松、付晓芳、刘   萍、张家富、陈耀华、唐   琳、曹广忠、蒙吉军


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城市与环境学院安全委员会委员

主   任:彭   建

副主任:王志恒、张新平、金   鑫

委   员:冯   健、林   坚、卢晓霞、彭书时、唐志尧、马   燕、谢建民


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城市与环境学院安全委员会下设安全工作组成员

组   长:马   燕、谢建民

组   员:贾小新、张家富、吉成均、赵昕奕、郑成洋、刘   煜、蒙冰君、付晓芳、黄   崇、朱江玲、高   艳

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地理学教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文学科中设立地理学门。但据王恩涌先生考证,当年仅仅是个计划,并未实现。在北大最早讲地理学课程的是张相文教授,他1917-1919年在北大讲授《中国地理沿革史》,编有《中国地理沿革史》讲义。

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学科发展历史与清华大学的地理系和燕京大学的历史系有更直接的渊源。清华大学于1928年成立地理系,著名的地质学家翁文灏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地理系于1929年招收学生。由于系的发展,到1933年,在学科上有了扩大,下设地理、地质、气象三个组,分别培养地理、地质、气象方面的人才,改名为地学系。

抗日战争开始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于1938年4月在云南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北大地质系与原清华地学系合并为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抗战胜利,三校回迁,北大地质系与原清华地学系各回本校,清华原地学系的气象组也单独成系。

1950年初,因当时国家急需地质人才,清华地学系中的地质组单独成立地质系,地学系只留有地理组。

1952年,为适应国家建设,全国高校进行大调整,原清华的地学系调整到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与燕京大学历史系少数教师一起成立地质地理系。当时,学习苏联培养人才的经验,地理学采取按二级学科成立专业的方法,分别制定教学计划以培养专门人才。在地质地理系,1952年设有自然地理专业。1955年又设立了经济地理与地貌两专业,同时引进部分地质学教师,开始招收地质专业学生。这种方式是我国地理学高等人才培养上的重要变化。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高校于1966年停止招生。

北大地质地理系于1972年开始恢复招生。当时,考虑到世界发达国家在环境污染、城市化与卫星遥感技术等方面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确定地理学的专门人才培养采取理科专业与应用相结合,自然地理与环境保护结合,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相结合,地貌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培养理科应用人才。这使地理学人才培养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它不仅是文、理结合,而成了文、理、应用、技术大综合的新时代。

1978年,地理学方面的学科与地质学方面的学科分别成立地理系与地质系。地理系下设自然地理、地貌和经济地理三个专业。随着学科发展日益重视应用的趋势,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老学科的新变化,于1989年将地理学系改名为城市与环境学系。1993年,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00年,城市规划五年制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由于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北大在2002年将原城市与环境系与环境科学中心合并成立了环境学院。2003年,生态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07年5月, 学校决定将环境学院的两部分分开,原城市与环境学系所属部分成立了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城市与环境学院新大楼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1172(办公) 010-62751174(网络)

E-mail:cues@urban.pku.edu.cn

*城环就业公邮:chenghuanjiuye@vip.126.com,  **注:资料室每周二、四上午开放

 

 

Copyright © 2016 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澳门威斯尼斯wns888入口 版权所有